喜剧性

喜剧性   xǐ jù xìng

美学名词。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性是一种不至引起痛感和伤害的、滑稽可笑的丑陋和乖讹;康德认为可笑性在于紧张期待的突然消失;黑格尔把喜剧性的范围限制在“破坏自身的,微不足道的,虚伪的,矛盾的”事物之内;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丑恶的东西,只有在它力求自炫为美的时候,才是可笑的”;柏格森认为可笑性在于被笑的对象以机械性压倒了生命;鲁迅认为“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是喜剧性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当人们愉快地把陈旧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送进坟墓,而宣告与自己的过去诀别,并对新的生活方式唱出欢乐的赞歌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喜剧性。喜剧性的美学本质,在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对于对立面的战胜、嘲弄和揶揄,从而获得愉快的自我观照。在文艺上,喜剧性不是戏剧所独有,也是其他形式的文艺可能具有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