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门侍郎

官名。秦、西汉为郎官加“给事黄门”省称,亦称黄门郎,无员数。为中朝官员,给事于宫门之内,侍从皇帝,顾问应对,出则陪乘。与皇帝关系密切,多以重臣、外戚子弟、公主婿为之。东汉与给事黄门合为一官,遂成为“给事黄门侍郎”省称。魏晋至隋初因之,为侍中省或门下省次官,位颇重要。隋大业三年(607)去“给事”,置为门下省次官,设二员,正四品上。唐代沿置。玄宗以后侍中渐成虚衔,门下省事务实由其主持,任职者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出任宰相。龙朔二年(662)改名东台侍郎,咸亨元年(670)复旧。垂拱元年(685)改名鸾台侍郎,神龙元年(705)复旧。天宝元年(742)改名门下侍郎,乾元元年(758)复旧。大历二年(767)又改为门下侍郎,并升秩正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