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洛赫

布洛赫   bù luò hè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德国哲学家。学于符兹堡大学。1933年纳粹执政后流亡国外。1948年回国,任莱比锡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后任杜宾根大学教授。提出“希望哲学”,认为抽象的、摆脱了一切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人是世界的目标与哲学的出发点,生活为动机与本能所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饥饿以及从力求消除饥饿感中产生的希望。主要著作有《希望的原理》《理解与希望》《乌托邦精神》《马克思主义的修正》等。
费利克斯·布洛赫(Felix Bloch,1905—1983)。美籍瑞士物理学家。曾就读于苏黎世高等技术学校,获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瑞士荷兰德国丹麦意大利的几所大学与研究机构。1934年迁居美国,长期担任斯坦福大学教授,后入美国籍。1942—1945年曾任哈佛大学教授。1954—1955年兼任欧洲核研究中心主任。1965—1966年任美国物理学会会长。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与阿尔瓦雷斯(Luis Walter Alvarez, 1911—1988)合作,测定了自由中子的磁矩。1946年,与珀塞尔(Edward Mills Purcell, 1912—)各自独立地提出了测量原子核磁场的核磁感应方法。它推动了磁场、晶体和各种物质磁性的研究,而后又应用于分子组成和结构方面的测定等领域,开拓了磁共振研究的新分支。由此,与珀塞尔共获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原子物理的研究与超导电性理论中的布洛赫定理、量子电动力学中的布洛赫-诺尔西克定理、描述核磁共振的布洛赫方程等相联系。主要著作有《磁性的分子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