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hòu xiàn dài zhǔ yì

指反对强调主体性与反对把主观与客观对立的哲学与文艺思潮。其代表人大多持存在主义、后结构主义、哲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后现代主义”一词在19世纪上半叶的建筑风格争论中已经提出,其“现代”主要指17—18世纪时期。德国尼采明确提出主观客观统一的认识论,也反对主体性。法国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30—)反对在场的本体论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反对黑格尔哲学那样的“巨大体系”,认为主体与客体是有联系的,主体只是认识的一个单位。认识结构包含有对立与差异,由差异的变化而形成发展过程。在文艺理论与美学上,反对以巴尔扎克小说为代表的古典写作方式,主张作品中空间与时间的混同与变化,想像内容与现实情况的并存,认为文本结构不是固定的,具有空白与裂缝,读者可以凭想像而加以填补,阅读也是创作。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在社会理论上,出现强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的观点;在政治思想上,出现反对上下级的管理模式,强调平面网络组织的管理形式的观点;在伦理学上,出现强调道德的多元化和道德与环境密切联系的观点;在宗教上,出现各种宗教应协调相处,应关心人们心理上的焦虑与绝望的观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出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