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

紫癜   

皮肤或粘膜的出血表现。呈针头大小的称“瘀点”,呈片状的称“瘀斑”。因血小板减少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常见的有两类:(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发生的皮肤、粘膜和其他组织的自发性出血。部分病人在感染、中毒、药物影响、骨髓功能减退或脾功能亢进时发病;部分病人的病因未明,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治疗须针对病因。对病因未明的病人在发作期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中草药,输新鲜血或血小板,必要时施行脾脏切除。(2)血管性紫癜。特征为血小板并不减少而血管壁的通透性显著增加。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紫癜,亦称“许兰德国医师,Johann Lukas Schnlein, 1793—1864)-亨诺德国医师,Eduard Hein-rich Henoch, 1820—1910)紫癜”,是由感染、药物或食物所引起的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除皮肤和粘膜出血外,常伴有胃肠或关节的出血、肾炎以及荨麻疹。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组胺药、中草药等治疗。


扫描版:「紫癜」在《现代汉语词典》第17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