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遺 shí yí注音 ㄕˊ ㄧˊ 拼音 shí yí 1. 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
▶ 《戰國策.秦策一》:「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2. 比喻輕而易舉。
▶ 《漢書.卷六七.梅福傳》:「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
▶ 《文選.干寶.晉紀總論》:「自上逆下,非鄰國之勢也,然而成敗異效,擾天下如驅羊,舉二都如拾遺。」
3. 採補缺漏遺佚。
▶ 《南齊書.卷九.禮志上》:「吳則太史令丁孚拾遺漢事,蜀則孟光、許慈草建眾典。」
4. 匡正別人過失或缺點。
▶ 《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師友之名,無拾遺之實。」
5. 職官名。唐代諫官,武則天時始置左右拾遺,掌供奉諷諫,以救補人主言行的缺失。見《舊唐書.卷四三.職官志二》。参见:
拾遗
扫描版:「拾遺」在《汉语大词典》第8550页 第6卷 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