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发聋振聩

【成语】:发聋振聩
【拼音】:fā lóng zhèn kuì
【简拼】:flzk
【解释】: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示例】:出了匕首、投枪,也还有~的木铎,有悠然发人深思的静夜钟声。 茅盾《联系实际、学习鲁迅》
【近义词】:发聩振聋、醍醐灌顶
【语法】:作谓语、定语;比喻唤醒麻木的人

发聋振聩 典故或故事

    又作“振聋启聩”,“振聋发聩。”发:启发。 聋:耳朵听不见声音。振:振动。聩(kuì愧):天生耳聋。 指声音大得使聋子和天生耳聋者都能听见,用以比喻惊人之言论能唤醒麻木的人。 黄爵滋(1793-1853年),字树斋,宜黄(今江西宜黄县)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授编修,迁御史。道光十年(1830年),他与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结宣南诗社,讲求经世之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任鸿胪寺卿(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事)。道光十八年(1838年),黄爵滋向宣宗道光帝上奏严禁鸦片烟的条陈,痛述鸦片毒害,提出禁烟、戒烟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希望皇帝用像打雷的威力,令人触目惊心地震动起来,虽然长期沉溺于吸鸦片烟的人,也足以唤醒他的糊涂和麻木。

【出典】:

    《清史稿》卷378《黄爵滋传》11588页:“况我皇上雷霆之威,赫然震怒,虽愚顽沉溺之久,自足以发聋振聩。”

【例句】:

    严复《救亡决论》:“今者,我欲与之为微词,则恐不足发聋而振聩;吾欲大声疾呼,又恐骇俗而惊人。” 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6章:“创办一个《民心日报》,想在舆论方面,多做些振聋启聩的工作。” 郭沫若《洪波曲》3:“老教育家斩截地对我这样说,声音是这么刚健,像乡里老百姓说话的那样,而又那么的振聋发聩。”

发聋振聩 成语接龙


【顺接】:发矇振聩 震聋发聩 开聋启聩 磨昏抉聩 昭聋发聩 振聋启聩 振聋发聩 发蒙振聩 
【逆接】:心细如发 论议英发 议论英发 有感而发 任撩新发 束带结发 不绝如发 闲不容发 
【逆接】:发愤为雄 发奋图强 发号施令 发引千钧 发扬蹈厉 发蒙解惑 发扬岩穴 发瞽披聋 


 查看:「发聋振聩」的典故、发聋振聩成语故事
 查看:「发聋振聩」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