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对症下药

【成语】:对症下药
【拼音】:duì zhèng xià yào
【简拼】:dzxy
【解释】: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同“对症下药”。
【出处】:《朱子语类》卷四一:“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证下药。”
【示例】:吴晗《多写一点杂文》:“抓住问题,~,是能够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果的。”
【近义词】: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反义词】:无的放矢举措失当
【歇后语】:发疟疾吃奎宁;害什么病开什么方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采取有效的措施
【英文】:suit the remedy to the case
【日文】:病症(びょうしょう)に応じて投薬(とうやく)する,具体的な情形に応じて救済(きゅうさい)の手段を取る
【法文】:prendre des mesurces appropriées
【德文】:die passende Arznei verabreichen
【俄文】:прописывать нужное лекáрство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倪寻、李延都因头痛发烧去请名医华佗治病,华佗诊断两人病情后,给倪寻开了泻药的处方,给李延开发汗的药,两人感到奇怪。华佗认为倪寻病由内部伤食引起,李延则是外部感冒,两人吃药后立即见效,人们认为华佗是对症下药

对症下药 典故或故事

    亦作“对症用药”。根据不同的病症用不同的药。原形容医术高明,后也比喻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华佗(?-208年),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精通医术,通晓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外科,发明了早期手术用麻药“麻沸散”,施行手术时,患者不觉痛苦,又发明了强身健体的“五禽戏”。行医各地,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一次有两个州府官吏,一个叫兒寻,另一个叫李延,都找华佗看病,又都患头痛,身上发热。华佗说:“兒寻应当吃泻药,李延应当吃发汗药。”有人便问为何二人用药不同。华佗解释说:“兒寻的病是由外部伤风引起的,李延的病是从内部伤食引起的,病因不同,所以治法也不一样。”后人据此总结出“对症下药”。赞扬华佗的医术高超。

【出典】: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卷29第800页:“府吏兒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例句】:

    宋·阳枋《编类钱氏小儿方证说》:“凡小儿关节脉里百骸九窍五脏六腑,粲然在目,故能察病论症,对症用药,如指诸掌。” 朱自清《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他也许要借这原始的集体的力给后代的散漫和萎靡来个对症下药罢。”

对症下药 成语接龙

【顺接】:药石之言 药良味苦 药笼之需 药笼中物 药石无功 药店飞龙 药石无效 药来贼境 
【顺接】:对症之药 对证用药 不终之药 不龟手药 不死之药 蜀贾卖药 对症用药 韩康灵药 
【逆接】:薛方诡对 楚囚相对 遥遥相对 泥中之对 诡辞以对 成双成对 形影相对 家禽能对 
【逆接】:对证下药 对景伤怀 对客挥毫 对症下药 对影成三 对口相声 对泣新亭 对影三人 


 查看:「对症下药」的典故、对症下药成语故事
 查看:「对症下药」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