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拼音】:
【简拼】:
【解释】:

    比喻事权不统一,令人无所适从。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屈两地为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筑城。士蒍草草完事,夷吾向晋献公告状。为此,晋献公对士蒍进行批评。士蒍分辩道:“我还未听说家中未死人先哭一通,没有敌情就去筑城的事情。我修筑城池不好是不敬;而修好城池却为将来的敌人提供了保障,则是不忠。《诗经》上说:只有修德才能安定;只有团结群公子,才是可靠的长城。您如修德而又团结群公子,又何必要为他们筑城呢?如果修城,不出三两年,即会因内乱而对之用兵,又何必把城铸得那么牢固呢?”从朝中退出后,士蒍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唱道:“狐皮大衣毛茸茸,一个晋国三个公,唉呀!我到底听谁的令。”

【出典】:

    《左传·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蒍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蒍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雠焉。无戎而城,雠必保焉。寇雠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雠之保,不忠。失忠与敬,何以事君。《诗》云:‘怀德唯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例句】:

    唐·刘子玄《论史上萧至忠书》:“十羊九牧,直意难行;一国三公,适从焉在?” 唐·杜甫《草堂》:“义士皆痛愤,纪纲乱相逾;一国实三公,万人欲为鱼。”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成语接龙

【顺接】:从恶若崩 从宽发落 从吾所好 从轻发落 从新做人 从祀先公 从风而服 从父姊妹 
【顺接】:何去何从 响和景从 字顺文从 靡所适从 鸡尸牛从 执意不从 偷合苟从 同类相从 
【逆接】:纷纷不一 万中无一 瑜百瑕一 万分之一 报效万一 知行合一 凭城借一 百不存一 
【逆接】:一眨巴眼 一清如水 一轰而起 一不压众 一叶障目 一枝丹桂 一咽止餐 一见了然 


 查看:「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的典故、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