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言不由衷

【成语】:言不由衷
【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
【简拼】:ybyz
【解释】: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
【出处】:《左传•隐公三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杨伯峻注:“人言为信,中同衷。”
【示例】:旋复下一通令,洋洋洒洒,约一二千言,小子因他~,不愿详录。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八回
【近义词】: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口蜜腹剑
【反义词】:由衷之言、言之有信、出自肺腑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口不一致

言不由衷 典故或故事

    原作“信不由衷”,指双方协定并非出于内心诚意。后用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诚。平王东迁后,郑武公、郑庄公父子相继以诸侯供职王室,掌握实权。为了削弱郑国实力,周平王有时也让西虢公参预政事,郑庄公很不高兴。这时,周平王又害怕与郑国关系恶化而将自己太子和郑庄公太子互相交质于对方。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将国家政权完全交给西虢公,周、郑关系恶化并发生了战争。对此,左丘明评价说:“不是出自内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没有什么益处。”

【出典】:

    《左传·隐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润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

【例句】:

    三国魏·臧洪《答陈琳书》:“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暗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 元·托托《宋史·何铸传》:“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贾奉雉》:“实相告,此言不由中,转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复忆之也。”

言不由衷 成语接龙


【顺接】:言不由衷 天牖其衷 天诱其衷 无动于衷 信不由衷 
【逆接】:口无烦言 金石良言 危行危言 异口一言 金玉之言 汲黯直言 刊落陈言 人无间言 
【逆接】:言必有中 言而有信 言听谋决 言语道断 言文刻深 言听行从 言听事行 言无不尽 


 查看:「言不由衷」的典故、言不由衷成语故事
 查看:「言不由衷」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