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同舟敌国

【成语】:同舟敌国
【拼音】:tóng zhōu dí guó
【简拼】:tzdg
【解释】: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示例】:饮恨亲冤已数年,枕戈思报叹无缘。~今相遇,又隔江山路几千。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近义词】:舟中敌国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同舟敌国 典故或故事

    指吴起对魏武侯说:如果国君不修德政,就是同船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后以此典比喻如果不讲德义,亲信也会叛离;又比喻旗鼓相当的对手。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坐了船。在黄河里顺流而下,船行中途,魏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河环抱,形势美极了!这是魏国的宝贝呀!”吴起回答说:“国家强盛,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从前三苗氏左有洞庭湖(今湖南省北部),右有彭蠡(lǐ里)泽(今江西省北部鄱阳湖),但是他没有德行,不讲信义,夏禹灭亡了它。夏桀的驻地,左有黄河,济水,右有泰山(今山东省中部)、华山(今陕西省东部),伊阙山(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在它的南面,羊肠坂(今山西省晋城县东南;此借路曲如羊肠,概指太行山)在它的北面,但他不施仁政,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国都,左有孟门山(今山西省吉县西),右有太行山(今河南省沁阳县北),常山(即恒山,今河北省阳曲县西北)在它的北面,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但他不行德政,周武王杀死了他。从这些看来,治国在于给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形势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就是同在船上的人,也都会成为敌人呀!”魏武侯说:“好。”此典又作“舟中敌国”、“敌国同舟”、“隐若敌国”。

【出典】:

    《史记》卷65《孙子吴起列传》2166、2167页:“武侯浮西河(古称西部地区北南流向之黄河为西河,此指今山西、陕西自北而南一段)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即有苗氏,虞舜时中国南方部落名称)左洞庭,右鼓蠡,德义不修,禹(姒姓,传说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他曾领导人民疏江河、治洪水)灭之。夏桀(履癸,夏朝最后君主,是中国古代有名暴君)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商汤,商朝建立者)放之。殷纣(商代最后君主,以荒淫无道、残酷暴毒著称)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他领兵消灭殷纣,建西周王朝)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例句】:

    北周·庾信《周陇右总管豆卢公神道碑》:“公应变愈长,风飚更勇,隐若敌国,差强人意。”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况妖徒革面,徼外非复他人;部落离心,舟中皆为敌国。” 唐·陆贽《陆宣公集》十一《论关中事宜状》:“是知立国之安危在势,任事之济否在人,势苟安则异类同心也;势苟危则舟中敌国也。”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敌国同舟今日事,太仓秭米自家身。” 黄遵宪《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之五:“昔日同舟多敌国,而今四海总比邻。”

同舟敌国 成语接龙

【顺接】:国忌行香 国家多故 国色无双 国无宁岁 国无常强 国之司直 国不堪贰 国困民穷 
【顺接】:解语倾国 礼至掖国 裕民足国 精忠报国 专权误国 赤心奉国 渴槃陁国 忧民忧国 
【逆接】:花样不同 善与人同 车攻马同 车书混同 询谋佥同 书轨欲同 吹万不同 好恶不同 
【逆接】:同心一德 同考试官 同欲相趋 同心叶力 同时并举 同情相成 同心敌忾 同归殊途 


 查看:「同舟敌国」的典故、同舟敌国成语故事
 查看:「同舟敌国」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