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似是而非

【成语】:似是而非
【拼音】:sì shì ér fēi
【简拼】:ssef
【解释】: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
【示例】:同学们的讲解,有的~,有的简直错得可笑。 叶圣陶《文心》
【近义词】:以假乱真张冠李戴
【反义词】:天经地义不刊之论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弄懂

似是而非 典故或故事

    原作“似之而非”,指两个事物相似而实不相同,后则泛指看来似乎对,实际上并不对。有一次,庄子到山林中去,见到一棵大树,枝叶茂盛,而砍树的人却不砍倒它。庄子问其原因,伐木者答道,这棵树枝叶虽茂,但却没有什么可用的地方。庄子叹道,这棵树正是因为不成材而使其得到应有的寿命。从山中出来后,住在一个朋友家中,老朋友十分高兴,让奴仆杀鹅来招待庄子。奴仆问主人,家中有两只鹅,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杀那只?主人回答道,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庄子的学生问他,昨天那棵山中之树,以不成材而免于砍伐,现在这家杀鹅,那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死,要是让先生自我选择,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庄子笑道,我既不是材,也不是不材。成材和不成材,相似而不同,因此难免碰到不好的下场。如果得其大道,脱出材与不材窠臼,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主宰,哪里会有这样的结局呢?

【出典】: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于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例句】:

    汉·王充《论衡·死伪篇》:“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 西晋·葛洪《抱朴子·崇敬》:“嫌疑相类,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 成语接龙

【顺接】:非熊有兆 非战之罪 非分之念 非分之财 非议诋欺 非所计也 非日非月 非方之物 
【顺接】:讲是说非 淆混是非 说是弄非 伯玉知非 顿改前非 古是今非 自以为非 啼笑皆非 
【逆接】:意意似似 
【逆接】:似梦初觉 似笑非笑 似箭光阴 似曾相识 似信非信 似懂不懂 似有如无 似非而是 


 查看:「似是而非」的典故、似是而非成语故事
 查看:「似是而非」在《汉语词典》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