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日,潘耒卒,年六十三。

公元1708年 九月
二十九日,潘耒卒,年六十三。

沈彤《征仕郎翰林院检讨潘先生行状》《果堂集》卷一一)。《行状》云:“所为诗若文,多扶树风节,裨于治道,卓然有立。”又,《检讨潘先生耒传》:“为文甚多,往往裨治体、风教与乡邑之利病。盖耒尝师事同郡顾炎武、徐仿,实禀承其教。其史学则自少得诸兄柽章,赋学则来所自得也。”(《果堂集》卷一〇)四库提要卷一八三:《遂初堂诗集》十五卷、《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诗分少游、梦游、近游、江岭游、海岱游、台荡游、闽游、黄庐游、楚粤游、豫游、卧游诸草,分年编次。文则各以体分。惟为二氏作者入之别集,用杨杰《无为集》例也。耒性好游名山,足迹甚广。其诗不事雕饰,直抒所见。古文蹊径较平,稍逊于魏禧诸人。而气体浑厚,空所依傍,则又耒所独得也。耒家吴江之烂溪,少受业于顾炎武,颇得其传,故诗文皆有原本。特其议论之文,往往反复求快,太伤于尽,未免失之好辩焉”。《国朝诗别裁集》卷一二:“稼堂先生笃于师门,少师徐俟斋、顾亭林两先生,俟斋没,周恤及其孤孙,务俾得所。刻亭林日知录及诗文集,又以未及刻《肇域志》为憾。盖此书关天下利病,卷帙繁富,非大有力不能刻也。此谊犹近古人。”“诗笔直达所见,浩气空行,韵语可作古文读。而登临怀古诸作,尤为光焰腾上,一时名流,几罕与俪者。”录其《卦山》等诗二十六首。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五:“潘稼堂不如黄瘩堂,以一木而一灵也。”杨锺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二:“潘次耕游山诗,如(碧云寺》、《香山》《卦山》《清凉谷》《元阳洞石公》诸作,宏深奥衍,如读柳柳州永、柳诸记。”清史稿本传:“当时词科以史才称者,朱彝尊汪琬、吴任臣及耒为最著。”《国朝文汇》甲集卷二九录其《日知录序》等文十六篇。晚晴簃诗汇卷四二录其诗十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