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

【介绍】:

    白居易作。元和元年(806)冬,作者刚到盩厔(今陕西周至)任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道古论今,谈及唐玄宗杨贵妃悲欢离合故事,不胜感叹。根据王质夫提议,作者写成此诗,陈鸿作了《长恨歌传》,诗、传相得益彰。此诗为七言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抒情成份很浓。诗从玄宗重色、杨贵妃承恩受宠写起,至安史乱起,玄宗荒淫误国,贵妃缢死马嵬坡。作者对玄宗、贵妃纵欲行乐是揭露与批判的。然再写贵妃死后,玄宗对她的无时无刻的苦苦思念以及贵妃死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生动感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作者则充满了同情。关于此诗主题思想至今争论不止,或曰重在讽谕,惩戒君主勿为尤物所惑;或认为重在歌颂和同情李杨忠于爱情又遭生离死别的悲剧。“长恨”是此诗落脚点,是全诗中心。叙事波澜起伏,故事由实入虚,因果明确,过渡自然无痕。构思精巧独特,语言华美,音韵铿锵,人物塑造鲜明生动,诚为千古绝唱,代表了白居易诗歌创作最高艺术成就。白居易生前即由此诗获得声誉,被称为“长恨歌主”,自夸“一篇长恨有风情”。明代何良俊谓为“古今长歌第一”(《四友斋丛说》卷二五)。清代赵翼则云:“香山诗名最著,及身已风行海内,李谪仙后一人而已……盖其得名在《长恨歌》一篇……又有《琵琶行》一首助之,此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卷四)。此诗对后世小说戏剧提供了极好的题材。关汉卿《唐明皇香囊》、白朴《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屠隆《彩毫记》、洪昇《长生殿》等均由此诗衍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