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①儒家术语。中,不偏不倚,中正之意;庸,平常,常道之意。孔子首倡“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以此作为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旨在利用对立面相互依存的关系防止事物发展到极端而向反面转化。主张“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以一端制约另一端;“居安思危”,兼顾两端;“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因时权变。《礼记·中庸》认为“中节”(即适中)乃“天下之达道”,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儒家后学进而宣称中庸为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为常道、常行之德,天命之性,天下之正道正理。②《礼记》篇名。相传战国子思作,一说秦汉之际儒者作。《礼记·中庸》孔颖达疏引郑玄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篇中以“中和”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世界万物的基本秩序。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为个人修养的至极境界及世界本体。把“”与天道、社会历史相联系,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达到“至诚”就可前知兴亡、祸福。唐韩愈、李翱着力推崇,宋程颢、程颐奉之为“孔门传授心法”,认为“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二程全书·程氏经说》有《中庸解》一篇,传为吕大临作。朱熹曾撰《中庸章句集注》,又作《中庸或问》,以理学思想解释原文,将伪《古文尚书》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十六字奉为《中庸》之“传授心法”。以之与《论语》、《孟子》、《大学》合为《四书章句集注》。清毛奇龄《中庸说》、李塨《中庸传注》与朱论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