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

官名。简称令。为县级行政机构长官。战国时三晋(韩、赵、魏)和秦、齐已称令。秦商鞅变法,“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史记·商君列传》)。县令本直隶于国君,战国末年,郡县两级制形成,县属于郡,县令成为郡守的下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确立郡县制度。万户以上的县设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汉承秦制,略有小异,如边地县不满万户亦称令。职掌一县政务。《后汉书·百官志》本注:“皆掌治民,显善劝义,禁奸罚恶,理讼平贼,恤民时务,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佐官有丞、尉,由中央任命。属吏则有诸曹掾、史、书佐等,由令、长自署。魏、晋、南北朝承秦汉之制,其长官治千户以上大县者称令,不足千户之县为长。然南朝边境、少数民族之县数百户乃至数十户亦有置令者。秩位自六品至九品不等。总理一县政务,既可决狱,又能掌兵,故常带杂号将军名。其任职者身分不一,大多由州、郡僚佐迁升就任,为前代所罕见。隋、唐、五代,秩自正五品上至从七品下,有七等之差。宋为选人阶官名,后改通事郎。别置县令为职事官。常以带京朝官、选人、三班使臣等阶官或试衔者任职,称知县事,简称知县。金赤县令从六品,剧县令正七品,其他从七品。元代改称县尹。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政府设。崇祯十六年(1643),在襄阳,改原知县为县令,其职掌仍因袭明代。曾于湖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遍设。清代为知县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