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

①古时地方向朝廷荐举人才,为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魏、晋、南北朝以前,由地方州郡向朝廷选举人才,泛称贡举。其名目主要有孝廉、秀才、贤良、方正等,并有年限与名额的规定。三国魏初置中正选官。黄初三年(222)一度除郡国贡举限年之制。晋时一度举士不试,普皆署吏。太兴元年(318)因尚书陈��言,遂循旧制,试以经策。 南朝宋有限年之制,而以官婚胄籍为先,遂令甲族以二十登仕,寒门以三十试吏,故有增年矫貌以图进者。齐中兴二年(502)正月,萧衍为丞相,主张设官唯才是务,反对限岁登朝。梁初无中正制,年二十五方得入仕,天监九年(510)又制,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确为高才者则不限。十七年,州置州重,郡置郡宗,乡置乡豪,均各一人,专典搜荐,无复大族、寒族之隔。北魏州郡皆有中正,掌选举,每以季月与吏部铨择可否。北齐沿之。②唐宋以后科举诸科考试统称贡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