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   guó jì dān wèi zhì

亦称“现代米制”。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的一种在米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的计量单位制。其国际代号为SI。具有严格的统一性、简明性和实用性等特点。1960年以来,不断有所充实和修改。其单位分为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和辅助单位三类。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其他单位均由这七个单位导出。各基本单位的定义如下:(1)米。长度单位,等于(1/299 792 458)秒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所通过的距离。(2)千克(公斤)。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3)秒。时间单位,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的9 192 631 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4)安培。电流单位。在截面可忽略的两根平行的无限长圆直导线中通以强度相同的恒定电流,若两导线相距1米且处于真空中时,在每米长度上所受到的力为2×107牛顿,则此恒定电流的强度为1安培。(5)开尔文。热力学温度单位,是水三相点热力学温度的1/273.16。(6)摩尔。物质的量单位。若一系统中所包含的基本单元数与0.012千克碳-12的原子数目相等,则该系统物质的量为1摩尔。使用摩尔时,基本单元应予指明,可以是原子、分子、离子、电子及其他粒子,或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7)坎德拉。发光强度单位。若频率为540×1012赫兹的单色辐射光源在某方向上的辐射强度为(1/683)瓦每球面度,则该方向上的发光强度为1坎德拉。


扫描版:「国际单位制」在《现代汉语词典》第495页